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

"通才"还是"专才"

在采用繁捷开发的组织当中,一个经常让人困惑的问题是“我们到底需要通才(generalist)还是专才(specialist)?”

传统的软件开发组织模式中(尤其是大型软件产品)通常按照产品的部件来组织的(component team)。Team中所有的人都是该部件的专才。这种组织方式的核心问题是每个team都是围绕组件工作,而不是真正的围绕customer value。从而产生很多问题,例如过份的设计,专门的测试部门,无法解开的依赖关系,资源的浪费等等。
在繁捷开发中主张功能团队(feature team)。Team是多功能的,他们围绕着完整的customer feature做所有需要的工作,不论完成这个feature需要用到哪些component,哪些技能(需求分析、设计、编码、测试)。并且到底做什么feature是由客户的优先级决定的,而不是team本身的能力范围。这样就可以实现迭代开发。很多人,包括很多宣扬繁捷开发的人,会简单的把这种情况描述为“所有的人能做所有的事”。也就是说把所有的人都变成generalist。
然而事实往往远非这样的简单。
软件产品是复杂的(complex),这种复杂性存在于软件各个组件的细节当中,任何对这种复杂的不敬和无知都早晚有一天会反扑回来,使得软件变得混乱(chaotic)(软件的复杂理论)。我的经验是,在一个大型的软件产品当中寥寥几个胆敢声称“所有的人能做所有的事”的人,要么是天才,要么是受了“达克效应”的影响。
并且,在Capers Jones的研究中发现,“专才”的表现远远超越了“通才”。
看来,又是一个需要中庸之道出马的问题。“专才”或是“通才”也许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,需要一个平衡点。
在Bas Vodde和Craig Larman合著的新书《Scaling Lean & Agile Development》中有专门关于组建feature team的一章,有得下载。其中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。虽然,我认为Bas本身已经有点落入了“所有的人能做所有的事”的魔道,但也不过是离“中庸”左了一点。
书中提到“generalizing specialist”,即承认specialist的重要性,又鼓励扩展范围,同时关注customer value,尽量提高人员的利用率。并且提出在大型的项目中,按照相近的需求能力范围,以requirement area的方式来进行较高层次的组织。这样,尽量的发挥feature team的能力,减少人力空置的浪费,又减少了不断切换知识的浪费。

从管理的角度来讲,这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。要为新人创造成为某一方面specialist的机会,鼓励specialist扩展技能。同时又要引导员工关注customer value。并不是所有的技能都会永远是创造客户价值的热点,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。员工往往希望成为某方面的specialist从而获得职业安全感,这并无可厚非,也有积极一面。然而为了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往往需要进行取舍。最终还是要把对员工作的要求提高到“craftsman”的水平上来。

这样就又带来了一个新的管理问题:“要不要事先计划人员的能力分布呢?”如果不计划,就会出现对热点需求缺少准备的问题;如果计划了,就违反了Lean Thinking中“减小库存”的要求(把员工事先学好的能力想像成库存)。关于这个问题,Craig Larman认为,这种事先的计划还是必要的,这是一种必要的付出。然而Bas Vodde却对此有很极端的看法,他认为事先学习和用到了再学是一样的。对于Bas的想法很难理解,下次遇到他要再次好好请教一下,然后来专门来写写这个主题。

最后,不一定恰当的引用Craig Larman对“关注客户价值”的一个比喻:
“Watch the baton, not the runners.”
(解释一下:baton:接力棒,runner:接力运动员。在接力比赛中baton就是我们要deliver的value,提高每个runner的利用率对最后的结果并没什么帮助,每个人只跑一百和每个人都跑400是一样的。)

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